陈若星 :患癌行孝十余载 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17-4-6  作者:

 

   古语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陕西省政协委员便是这一美德的优秀传承人,近二十年来,身患癌症的她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用孝心和孝行几十次将父母从生死边缘拉回。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陈若星也将自己尊老、敬老、爱老的好家风传遍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 张仕珍 西安报道

 

  由于早年家庭变故,陈若星一直孤身一人,照顾父母和儿子的重任都落在她肩上。1997年,她75岁的父亲突发脑梗瘫痪卧床,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她的母亲又因高血压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经常忘记很多事情。而就在父母亟需照顾的时候,陈若星又查出患上乳腺癌。从那时起,她开始一边与癌症抗争,一边照顾行动不便的父母。

  一家三口齐住院  托病体救双亲

  发现癌症后,来不及顾影自怜,陈若星就“偷偷”去医院做了手术,“我必须活着,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

  那场手术一直从早上9点进行到下午5点,陈若星独自在医院面对了所有的痛苦。“因为是乳腺癌大清扫手术,必须把里面所有的可能感染癌细胞的组织,包括淋巴全部取掉,刀口足足有30厘米。”陈若星至今忆起仍心有余悸。“但当时脑海里就一个念头——活着。多活一天,父母就能吃上口热饭,儿子也还有妈。”说到这里,眼泪在陈若星的眼眶里打转。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陈若星在医院化疗期间,她的母亲突发高血压,鼻孔大股喷血;父亲随后也肺部急性感染,高烧40度。一家三口,就这样同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化疗中的陈若星再也顾不上自己的癌症,她拔掉手上的针管,穿着拖鞋跑前跑后为父母联系治疗。

   “医生给我递了两张病危通知书。”陈若星说,三个科室的医生都找她商量治疗方案,她边化疗,边联系护工,在一张张治疗单上签字,还要拖着虚弱的病体给父母买东西、喂饭……而她的悉心照顾,也最终将父母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

  传承好家风 捐助近20万元

  尽管被照顾父母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患癌又让自己精力交瘁,但作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等奖项的获得者,陈若星一直致力于家庭、家风和家教的研讨与写作工作,并多次深入基层,进行“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的报告,为大中学生做心理辅导等近百场。

  去年,陈若星写作了32万字的《好家风》故事集,并自费两万元印刷,将其赠送给延安革命老区洛川县岭上村的村民们和西安市的基层妇女。去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W20世界妇女峰会上,西安市妇联将《好家风》送给了国家副主席李源潮。

  陈若星说,习主席在接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所以,她也希望尽一己之力,将好的家风传递到更多的家庭,让社会更加和谐。

  而除了赠书讲座,多年来,陈若星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帮困,已累计向重病家庭、癌症患者,以及山区孩子等捐助钱款、书籍、物品等价值近20万元。

 

  配稿:采撷基层声音  履职反映百姓诉求

   这些年来,陈若星让躺在病床上尚有生命体征但无法正常交流的老父亲保持了较好的生存质量;每天照顾包容幻听幻觉、思维错乱的母亲;把嗷嗷待哺的儿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医学博士;让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社起死回生……这样的境遇,让陈若星在工作和生活中备尝艰辛,也让她在政协委员的履职过程中,更加注重采撷基层的声音,更加关注百姓的感受。

  民生无小事  草根情结浓

  陈若星说,能将基层民众的声音,像桥梁一样,传递到参政议政的会议上,使政府的政策、施政举措,得以向着民众诉求的方向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倾斜,使民众的愿望能够逐渐得以满足与实现,是自己对自己履职的要求。

  于是,她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情况,在积累大量鲜活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履职思索与履职提案。这些提案,都带着浓浓的草根气息。“我不认为,当委员就要盯着一些貌似高大上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我更愿意为基层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陈若星说,政协委员不能悬在空中,与民生不接气,对问题不调研,这样的委员说话就没底气。

  在陕西省政协履职的五年期间,陈若星提出的民生提案十多条。《组建家庭养老护理员职业群体》、《关于为失能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就医“绿色通道”》、《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尽快建立杜绝家庭暴力的有效机制》、《设立“禁赌日”》、《职工正常福利应当发放》等提案,无一不聚焦基层民生,受到媒体追逐。

  2015年,陈若星提出的有关取消“单身证明”的提案,被媒体报道后,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首肯,并取得了完满的效果。

  在今年的陕西“两会”上,陈若星又将笔触对焦西安市垃圾处理厂建设,希望加大建设力度,尽早解决,“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大城市飞速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陈若星说。

 

  配稿:文化援助润物无声  助果农走上致富路

  去年,陕北苹果销路欠佳,令不少果农一筹莫展。延安市洛川县岭上村的果农冯亚军给陈若星打了个电话诉说自己的烦恼,陈若星二话没说,自己掏了一万多元腰包,买下冯亚军的苹果,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结识果农冯亚军,源于陈若星2008年去洛川果乡的一次采访。当时,这位果农拒绝采访拍照。在交谈中,陈若星得知,因为赌博,冯亚军一夜输光了16万元的家底,因此思想也很消极。回到西安后,陈若星很快给冯亚军寄去文化书刊和照片,短信沟通交流,鼓励他走正道,做好人,行善举。

  陈若星的这一举动,给冯亚军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冯亚军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先后入了党,并成为中组部所关注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他所在的村庄、经管的果园,也成为十里八乡的模范典型、团中央指定的大学生体验生活实习培训基地。而所有这一切,冯亚军说,都离不开陈若星对他的帮助。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