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来源:民进铜川市委会  日期:2017-11-15  作者:杨旭

 

 

  千呼万唤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终于出版了。民进铜川市委会迅速落实,订购书籍供各支部学习,各支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作为一名基层民进会员,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更对此书关注已久。看到此书,如获至宝,工作之余,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了解习近平在陕北延川的七年经历,心灵震动很大,感触颇深。

  一、习近平的吃苦意识。一个不到16岁的”孩子”在1969年毅然决然的踏上去往陕西延川县的知青之路,扎根延川七年,直到1976上大学离开。作为当时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从高干子弟到普通农民,从大城市到偏僻小村庄,这个落差让很多同龄人甚至年长的青年人都吃不消。可是习近平却能坦然面对,不怕吃苦不怕累。不但坚守下来,学会了与农业相关的各种技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苦为乐,与书为伴,在逆境中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塑造出了坚毅不拔的毅力,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有一杯“知青酒垫底”,坦然面对,战胜困难。

  二、习近平的服务意识。家族传承的红色基因使他很早就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服务意识。这颗服务人民的“种子”一有机会就展现出来。即使只是一个少年知青,一个大队书记,也能为民服务。在赵家河盖厕所,在梁家河打土坝,办沼气等,只要对人民有利,他都想方设法去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真切体会。什么是初心?为人民服务。服务意识的自觉牢固树立,使得习近平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终成国之栋梁。只有把服务人民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和自我成长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三、习近平的创新意识。年轻的毛头小伙子,毅然挑起重担,担任梁家河大队书记。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必须鼓足干劲,更需要头脑清晰,创造性思维。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既要不违反党的政策,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动脑子想办法。老百姓缺少柴禾,烧锅做饭困难。习近平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回来后反复试办,终于成功建成了延安地区最早的沼气池,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说法,切实为老百姓办了好事。看到村民去集市太远,耗时费力,想办法在村中办起了代销店。有想方设法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等。在刘家河动手搭建了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这些既把握了原则性,又具有充分的灵活性,更是创新意识在他身上的鲜明体现。

  反复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年轻时的经历对比我们,是无形之中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会出现当年那种物质上的极度困乏。但是正值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是相似的,在遇到困难时怎么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牢固树立吃苦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这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