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滋养着“七年历炼”
————读《梁家河》的一些联想
来源:冯学忠  日期:2018-7-18  作者:

 

  读了《梁家河》后,我感到习主席当时在梁家河的七年历炼中,一直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探讨一下这事对青年成才大有裨益。现将我感悟到的几点述后,与读者朋友交流。

  遵循“治平之道”的古训历炼自己。少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下乡伊始,决心努力“读书修身”,这里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治平之道”;它是《四书·大学》中提出的青年学子上进必读的“八条目”,其名称与其基本含义是:格物(强见闻)、致知(长智慧)、诚意(不自欺)、正心(无邪念)、修身(走正道),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点是让自身完备,后三点是来日要完成的使命,即让家庭、国家、天下都“好起来”。这个“治平之道”,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它曾经滋养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历炼过程,而梁家河下乡的少年习近平正是受到了它的滋养。少年习近平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未成年)还轮不上我们”,就决心先读书“修身”。他读史书,从兴衰更替知以史为鉴;读科技书,以强见闻(格物)、长智慧(致知);读文学名著,从中受到典型人物的熏陶感染,让自己“诚意正心”。他不断追求进步,于1974年1月10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挑起了梁家河这个大家庭“家长”的重担。经过不到二年时间,他干得有声有色,向上级向全体群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打个比方 ,从1969年元月下乡开始到1973年底,好比习近平上完了五年“本科”,又从1974年元月到1975年10月,他又经过了近二年的“岗位实习”。他从这所梁家河“大学”合格地毕业了。他既能埋头苦干,干出成绩,又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他成了一名伟大事业中德才兼备、初露头角的好苗子。这其中,中华文化滋养下的历炼是十分完满的。

  遵循中华文化“尊贤” 、“ 举贤”的教诲。青年习近平交友中自有他的原则。他不一定读过笔者以下提到的这些古训。但是这些古贤教诲的精神实质已深深浸润了一代代有志之士的心灵,包括习近平的父辈。我体会中华文化这方面对青年习近平的滋养大体有三点:一是《论语·子张十九》中说:“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意谓:尊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能干的也同情本领差的人。广义地说,全村的父老乡亲、年轻的伙伴,包括比习近平还小四五岁的那个“小跟班”吕侯生,都是他的朋友。他没有嫌弃过谁的长长短短。他多次向困难的乡亲、伙伴赠钱、赠衣物、赠粮票、赠笔记本等。他在福州工作时,听说吕侯生病重,先寄500元,让来福州看病,他花钱不少,最后又“塞给”2000元让坐飞机回家。吕侯生感激不已,他说:“谁让我们是朋友!”他心里只有真诚,而无一丝儿杂念。二是他与一部分朋友交往较多,这体现了《论语·颜渊十二》所讲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原则。“文”指共同的认识、理想、价值观,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前提。交友之后,继而互切互磋,砥砺共进,这就是人民时代的“辅仁”。在梁家河,他有意识地“给课题”“压担子”,促进石春阳的进步,他上学时石春阳担任了支部书记。有几位典型,都是在习近平的循循善诱诚心帮助之后做出了显著业绩。书中有个专章,题为“一声声喊我小名”,介绍了几位典型的事迹。笔者曾读过习主席一篇《忆大山》的纪念文章,载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14年第一期。文中说29岁的习近平调到河北正定县委任职,期间结识了一位党外干部贾大山,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常常谈心到凌晨二三点钟。大山年长10岁,习在文中称大山为“兄长”、“参谋”、“榜样”,大山与他说话也是喊名字。他后来“见贤察之、用之”,建议县上提大山为文化局长。因成绩斐然,后又担任县政协副主席。这又是一桩“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典范,可以当做梁家河历炼的续篇。三是友谊之树长青。《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孔子赞晏婴(齐国良相)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意谓高尚的人善于交友,以友为重,将友谊长记心上,而不是唯“功利”为念、人走茶凉。习主席离开梁家河数十年中,三次回延安探访乡亲,四次写信向乡亲诚致良好祝愿。“探亲”中与众多伙伴交谈,至亲至诚,赤子之心可鉴。前面提到的那位贾大山,习主席1985年离开正定县,调到南方工作,从地级干到省级,先后十多年,他一直与大山保持着友情。他给大山写信、打电话、春节寄贺卡,托顺人捎礼物。他曾邀大山来南方转转,贤友大山却一直未去,因为有另一种考虑:“不给朋友繁忙的工作之中添麻烦。”直到大山从患病到97年2月20日病逝,这期间,习主席又去医院探望过。在大山病逝前几天,他忍着悲痛邀大山与他合影留念。一年后,他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对梁家河乡亲、对大山友人,他们之间淳朴而深厚的友谊,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交友品德,更体现出共产党人心中永远怀着人民的博大胸怀。他的品质中放射出凝聚力的光芒,这是强国富民的一种可贵的资源。

  牢记先贤“治政与爱民一致”的理念。习主席回到梁家河,乡亲们说:“他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爱看书的后生”,“他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这个评赞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治政与爱民相一致的理念。

  古人称官爵。爵不只是指官位,又是指一种社会荣誉。孟子有一个进步观点,把爵分为二种:“仁义忠信,乐善不疲,天爵也。”“公卿大夫,人爵也”。前者指人的品位,因人品高而获得了社会荣誉,有志上进者皆可得之,如天之所赐,故称天爵。后者即当官,即使德才兼备,还要受到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体现了“或然率”原理,并非人品高皆可为官,故称人爵。所以孟子勉励有志之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指当老百姓时,这时要守住洁白之身;当官了,仍坚守仁义忠信的原则,再去施展才能,让百姓受益。有副对联:“天爵人爵皆贵品,皓首黔首自豁达”,即由此托意而来。孟子告诫:不要做了官,而忘了人品,忘了根本,忘了身从何来,否则就会自取灭亡,他说:“既得人爵而弃天爵,必亡矣。”(古训几则分别引自《孟子》卷十一、卷十三)以上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官民一体论”。人民事业的各级干部,应该说对此已当之无愧。现在我们再添一句: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职责,更是以人为本。《梁家河》一书扉页上有习主席的话,说他是“人民公仆”,是“黄土地的儿子”,所以必定是天爵人爵集于一身,治国理政的大任与赤子之心能以水乳交融,这其中中华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没。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文字开头,引了这句中华文化的精句,他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实践着“精句”内容。“同住地球村”,这正是“治平之道”中的“天下”的新内涵。当年梁家河的村官,在新时代正在推进着新的“治国、平天下”的伟业,而这伟业正是从梁家河七年历练起步的。梁家河的学问很深,还要继续领悟。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