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小康之路”
来源:民进咸阳文博支部   日期:2020-5-28  作者:吴红艳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今天,我想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一个普普通通村庄40多年的发展变化来谈一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生活的诠释和理解。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咸阳市郊区的一个小村子。自我有记忆起,印象中房屋的主墙是用胡基砌成,基础部分砌上几层蓝色的砖;房屋屋顶是用木头椽架起来的,上面铺着青色的小瓦;院墙全部都是用土一层一层用人工筑起的。那时候,家里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偶尔会用到蜡烛,每一个夜晚,我都是趴在坑上用煤油灯照亮来完成作业;后来,村里家家户户才陆续有了电灯。厕所最初是旱厕,上个厕所是较为痛苦的事情,气味难闻;尤其是夏天,蚊虫叮咬,不堪忍受。过了些年,逐渐有了水厕,但是也在后院,晚上起夜仍是很不愿意又迫不得已的事。那时候,家里有一台收音机、一辆二八自行车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到小伙伴里吹嘘半天。到了我上初中时,村里人也开始添置电视机和双卡录音机了。随着岁月增加,村庄的房屋在不断地改变着面貌,没有了土墙,没有了木头椽,变成了砖混一体的结构;屋内的装饰,家具也逐渐讲究起来。

  我们村紧临沣河,相对其它村庄较为偏僻,交通很不便利。印象中,村中的道路和田间的道路全是土路,遇到连阴雨,十分的泥泞难走。我十几岁时,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靠种蔬菜运到城里销售。然而村子距离去往咸阳、西安的大路有八、九里的土路,道路特别泥泞难走的时候,装满蔬菜的三轮车需要一人蹬骑、几个人从后边推着才能艰难的到达公路。我和妈妈就这样经常送蹬三轮的爸爸,一般是凌晨三点出发,等回到家时天已大亮了。特别是夏秋两季,土路好像就没有干过,记忆中有半年时间都是穿的雨鞋。过了几年,道路慢慢地在改善,从土路变成了沙石路,再后来就变成了水泥路面了。

  小时候吃的东西很单调,最初的记忆主食是玉米面做的发发馍、搅团和包谷糁子,再有就是红薯;后来逐渐有了小麦和玉米面掺在一起的馒头、纯小麦馒头,白面条也经常能吃上了;但是肉蛋类和水果还是很有限,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也存有鸡蛋,但家长舍不得给自己孩子吃,还想用鸡蛋换点零花钱。只有在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在兄弟姐妹“羡慕嫉妒”的眼神中吃一个鸡蛋,不论是煮的、蒸的还是用铁勺炒的,那种记忆至今难以忘怀;水果更是稀罕,童年记忆中的水果好像只有苹果,大概是深秋时节,爸爸偶尔会带回家几个,全家人会很高兴,拿在手里欣赏好一阵,舍不得马上吃掉,隔几天才吃一个,而且是大人不吃,小孩子们分着吃,而且往往会从苹果中咬出虫子来……再后来,餐桌上的食物不断地丰富起来,除了农村人一直喜欢的包谷糁,包谷面就很少作为主食了。白面做的面条、饺子成了家常便饭,也有了白米饭,肉类、水果不再是逢年过节的专属了。

  那个年代人们的衣服面料主要是棉布,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一件衣服往往穿十几年,当时家里孩子有三四个,大的穿下来,小的再穿,甚至有的衣服上打过好多处补钉,由于褪了色,和最初颜色大相径庭,还有的上一代穿过的,下一代再接着穿。记得我上初中时,每年冬季,在母亲缝制的小花棉袄外都穿着同一件深蓝色的棉外套,这件外套是我小姨曾经穿过的较体面的衣服,也成为了我那些年标志性服饰。女孩子们夏天很少有穿裙子的,家境好点的女孩,偶尔也穿下裙子,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随着岁月流转,生活条件不断改变,人们的服装也在不断地变化。

  忆往昔,物资贫乏,生活艰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地改善起来,而且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最早提出新中国“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明确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们村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 地变化。

  按照“大西安”格局发展需要,我们村现在属于西咸新区。通过整体拆迁,村民们住进了环境优雅的安置小区。

  新小区里有二十多栋高层楼房,每栋三十二层,有五个村的村民入住。小区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四季常青的灌木丛环绕在道路两边,道路边的路灯全部是LED日光灯,小区中间的大广场,健身器材齐全,小区群众做饭用的天然气,冬季有暖气,随时有热水可以洗澡;最重要的是上厕所成了最方便、舒适的事情了。家家户户装上了55英寸屏幕的大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电比比皆是,做健身操、唱歌、唱戏的视频播放机,每到傍晚就在小区广场开始娱乐。老人们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也会看新闻、玩微信、刷抖音,还可以和天南海北的孩子视频聊天。

  交通状况更是非常便利。小区外面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十字路口设有红绿灯和斑马线,有好几趟公交车从小区门口通过,可以直达市区和地铁站;大部分家庭都有私家车,还有两轮或者三轮电动车,方便各自出行。

  村民们吃饭、穿衣的变化就更大了。每日的三餐品类多样,肉、蛋、奶、水果成了每日餐桌的必备食物,还有各种时令蔬菜。小麦面粉、大米、小米以及各种豆类都成了主要食材,现在大鱼大肉已不是最喜爱的食物了,讲究吃的清淡、吃的健康。人们的穿着从款式、面料及颜色搭配上讲究起来,越来越时尚靓丽,越来越个性化。

  除了衣食住行方面外,村里人也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再不用像以前,得了病因为看不起而不愿去医院,把小病拖成大病,有的甚至无法医治而亡故。村里每位老人都有一定数额基本养老金,按照年龄阶段还有另外的补贴,年龄越大,补贴能增加一些。

  村里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享受着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可以免费上小学和中学,全面提升了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有蛋奶工程营养早餐等扶助项目,给家庭困难学生增加营养,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大人们说现在的孩子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变化是全中国无数村庄缩影,影射着全中国的农村改革巨大的发展历程。我们实现了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打印】【关闭窗口